1)第152章 首日票房 左右为难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52章首日票房左右为难

  坐在回国的飞机上,团队的一干人等都在抓紧时间补眠,因为落地之后又要开始跑行程。

  头等舱的座椅可以放倒,躺上去比经济舱、商务舱都要舒服,然而陈一鸣却毫无睡意。

  他仰躺在座位上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,突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。

  一座金棕榈,对华国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?

  之前的陈一鸣,对此并没有多少实感,甚至会觉得不以为然。

  可能是因为处于影视圈的中下层,他本人对于上层那一小撮“精英”,很难有实际的接触和了解,所有的认知,都来自于他们个人的采访或是道听途说的传闻。

  后者尤甚。

  前世华国内地只有一位金棕榈得主,他就是《霸王别姬》的导演吟诗小达人。

  也正是这位大师级人物,让陈一鸣对金棕榈没有了艳羡与敬畏。

  虽然在他穿越时的节点,全球电影节的生态环境都极度糟糕,连王者奥斯卡都已经褪去了过往的光环。

  然而吟诗导演的倒掉,依旧令陈一鸣难以忘怀,进而让他无比确信一个事实。

  所谓的电影艺术皆为虚妄,它一直被正治、文化、国别、商业等因素深刻地影响着,并随着时代的潮流载浮载沉。

  在1993年的华国,电影还属于精英阶层的装饰品,4元一张的电影票,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,尚且属于奢侈的消费。

  《霸王别姬》能在那个时候在全国拿到4800万票房,确实鹤立鸡群。

  然而两个数字一除,不过1200万观影人次,而当年华国拥有12亿人口。

  也就是说,看过《霸王别姬》的华国观众,只占总人口的1%。

  在那个年代,大多数的华国老百姓与电影是绝缘的,他们从来不在电影的评价体系之内。

  更可悲的是,华国自己的文化精英们,同样缺失评价的话语权,以至于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外。

  于是一波又一波华国电影人,变身为攀登者,沿着不同等级的国外电影节前赴后继地发起冲锋。

  爬完了蒙特利尔,接着爬洛迦诺,履历刷够了就继续爬柏林,能获奖再爬威尼斯,继而戛纳,直至金球、奥斯卡。

  诗人就是其中爬得最高最远的那个,他被视为华国电影界的“国宝”,是啥也不干都该由国家出面保存供养的“文化大师”。

  电影人负责出国爬山,媒体负责报道宣传,至于普通的华国观众,只需要静静地看和鼓掌就好,没有评论的资格和必要。

  这套体系一直运转良好,直到那场“馒头的血案”,让普通观众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在这个链条内是有权利的,而且还不小。

  誉满天下的诗人,同样可以因为观众口碑的反噬,一夕之间谤满天下。

  是媒体倒戈了吗?

  当然不是!

  难道媒体没有往死里喷过《英雄》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