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81章 当代史 小人物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81章当代史小人物

  亚平宁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著名论断,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。

  克罗齐的本意,是指人们总是从现在的立场出发,以当前为参照来观察和认识历史。过去的历史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切,乃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现在的生活。

  陈一鸣觉得,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电影制作领域,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影。

  只不过,电影由于其文学性和娱乐性,对“历史”的关注,要远远逊色于对“当代”的关切。

  单就花木兰这个人物来说,早在1927年就有影视作品产出,八九十年里,有据可查的电影电视剧,早已突破两位数。

  剧中的木兰形象,无不反映出制作时的时代特色与社会特征,荧幕上的外表是个古代人,诠释的内核却无一不是当代思想。

  如果恪守历史细节,把故事背景设置为北魏时期,就会出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,片中北魏鲜卑族与更北方柔然游牧部族的战争,当代华国观众看起来会很别扭。

  如果是长篇电视剧,这种别扭可以被极大地消减,因为叙事节奏更慢,细节更多,铺垫更长。

  而改到电影里,由于时长的限制,这种别扭不仅很难消减,还会被进一步放大。

  观众为了对抗源于潜意识的别扭感,就只能放弃代入,把自己固定在第三方的上帝视角,看场面看故事看热闹。

  观众无法沉浸,对于剧情片来说简直是末世灾难,这意味着演员的精心演绎都是冲着瞎子使劲,电影所蕴含的情绪价值将被破坏殆尽。

  如果是视效大片,30大洋票钱里25块是卖特效,观众倒是不会对薄弱的剧情和干瘪的情感挑三拣四。

  杯具的是,古装历史片并不遵循这一规律。

  这类题材,观众嘴上说的是只图大场面,内心对剧情和情感的要求一点儿也不低。

  因为这是华国历史,选择在大众领域消费它,就必然要付出对价。

  此外还有一个隐患,就是电影涉及少民元素,无异于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,稍有不慎就会麻烦缠身。

  这并不由电影主创的意志所左右,就好像被铁杆粉丝裹挟着与世界为敌的“偶像哥哥”,当一个现象级的议题出现时,其声量与外延的膨胀总是会出人意料。

  陈一鸣想得头皮发麻,决定暂时跳过这个形而上的问题,换个更细节更具体的问题思考。

  他一边默诵原诗,一边在脑海中想象。

  不闻机杼声,这个机杼,大概是个什么样子?

  西市买鞍鞯,这里的鞍鞯,应该就是马鞍吧。南北朝的时候马鞍啥长相?软的硬的,低的高的,有没有马镫,有的话,是一个还是两个?

  买马买鞍买辔买鞭,其他的装备似乎一句没提啊,木兰应该用什么兵器,刀、剑还是枪,要背弓挎箭吗?

  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