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54章 营垒攻防战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54章营垒攻防战

  营垒攻防战是《木兰》里最重的武戏,西侧堂堂阵战,北侧惨烈爬城,东侧近战换命,三个方向三种风格。

  电影里三个战场是同时开战,拍的时候却是逐个拍摄,这也是2000多群演就够用的主要原因。

  这种战争大场面,需要在真实性与逻辑性之间谋求一种均衡,让观众既能感受到古代战场的混乱与残酷,又能一目了然地知晓交战双方的组织与秩序。

  后者,也正是战争与群架的最大区别。

  古代受限于科技和生产力,武器的破坏性和攻击范围都很局限,因此阵型的作用被极大地凸显。

  阵而后战,一直是华国古代兵法的第一要义。

  反映到古装电影里,就是开战前镜头下排列整齐的“阅兵方队”,以及铺天盖地的“箭阵”。

  不过到了双方实际接战之后,森严的军阵立刻土崩瓦解,双方的组织性也荡然无存,飞速退化为港城的古惑仔大战。

  背后原因简单归纳一下,不外乎以下三点。

  其一,真实的古代战争,冲杀在一线的猛将不是没有,但肯定不多。

  将者,将兵者也。

  身为一部将领,首要职责不是砍杀多少敌军,而是统御麾下士卒,有效维持旗下军伍的组织度。

  将为兵之胆,古代军史中多得是将领被杀之后所部瞬间溃散的案例。

  因此,古代将领身边往往会配备亲卫部队,专门负责保卫主将的安全。

  然而到了电影里,扮演将领的主角却堪称项羽复生吕布再世,个个都是冲杀在前的万人敌。

  无他,角色和演员都需要高光。

  而武戏里的高光,很容易被简单定义为砍人。

  想要加戏?那就翻倍砍人!

  主将不再坐镇后方指挥,而是亲临一线冲杀,底下士兵自然就会放羊。

  其二,列阵而战,镜头下的主角就变成了普通群演,那样一来戏份会不够分。

  一部电影时长就那么多,分配给武戏的部分充其量二分之一,几大段特写镜头七减八扣,留给群戏的时长非常有限。

  而有组织下的阵列交战,想要在镜头下交待清楚是非常耗费时间的。

  因为军队的组织,特别是接战后的组织,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通讯。

  拿千人规模的交战来说,从最高层的校尉,往下一级旅帅,再往下队正、伙长、什长,已经是5级指挥体系。

  军队的组织度,就体现在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上,先理解后决断再贯彻至手下军官或士兵,反应越快,军队的组织度就越高。

  理解和决断的水平,体现了军官的水准,命令贯彻到位的速度,体现士兵的训练度。

  正是因为古代信息传递的困难,两军交战往往旷日持久,接战之后打上个半天一天的都不是什么稀罕事。

  但是拍电影显然是无法完全写实的,如果每个层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