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53章 路演 暴论_这个导演要谢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153章路演暴论

  所谓路演,其实就是造新闻。

  想要堆高票房,首先得让观众知道有你,其次得让观众买得到票,最后还得让观众乐于发表意见。

  这就对应了电影宣发的三个关键环节,广而告之,院线排片,口碑传播。

  第一个环节广而告之,顾名思义,就是大规模的打广告,包括线上广告和线下广告。

  2010年的时候,电影圈对线上广告并不算特别重视,原因是花钱没有实感,效果也很难评估,因此都是试个新鲜浅尝辄止。

  发行和院线经理们更热衷的宣传方式,还是传统的电视+地推。

  商场广告牌、公交站牌、地标广告、电视或广播广告,尽可能地把信息推送给城市里的每一个居民,至于能不能让他们走进电影院,全看缘分。

  反正以陈一鸣当扑街导演之前混迹广告圈的经验,线下广告的信息到达率一般在1-3%之间徘徊,正向反馈的概率还要再乘以10%。

  也就是说,看到电视或线下广告的路人,最终被打动进而走进影院的概率,每一千人里不过两三个人而已。

  因此电影圈会有扛票房的说法,大导演或是大牌演员,是投资人的首选,也是宣发的重点。

  就是因为其知名度,可以大幅降低广而告之的成本,同时大幅提升拉动路人走进影院的几率。

  与此同时,圈子里只要冒出一个当红新人,资源就会快速向其集中,旱的旱死涝的涝死。

  按理说资本厌恶风险,其实不该这样孤注一掷,可是没办法,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,决定了必须要有一个锚定的坐标,没有这个坐标,所谓宣发就等同于空对空大炮打蚊子。

  费钱费时费力地搞完广而告之,接下来第二个环节院线排片,又是一个大坑。

  市场规律之下,上座率高单场票房就高,排片跟着涨,上座率低单场票房就低,排片跟着跌,就这么简单。

  然而在电影行业,市场规律从来都不会如此纯粹。

  因为排片高、票房高与利润高这三者并不必然等价递进,在片方、发行、院线、影院多方博弈的业态下,几方彼此之间都有大把利益勾兑的空间。

  随着华国电影从业公司的大量上市,这个博弈网络还要加上股价波动带来的巨大利益,于是片方内部又分化出投资人、制片、导演乃至演员的不同立场。

  背后的这一系列刀光剑影,反映到排片率上,就是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,同期上映的电影,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。

  有势力有背景的“大哥”,空场都能把排片率占住,而“小瘪三”再能打,也只能捡到一点早场、午夜场的残羹冷炙。

  不过不管是“大哥”还是“小瘪三”,最终都要经受观众的检验,因为他们才是票房的最终贡献者,也是维系电影产业链条的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